作为百年老店招商局的一代掌门人,江波主持招商局工作12年半。1985年5月,招商局集团成立,江波荣任招商局集团第一任董事总经理,后又升任常务副董事长,带领香港招商局组建船队,“放水养鱼”,闯出了一片开阔的天地。
然而,对于江波当时执掌招商局集团的主要经营理念和所施行的管理举措,很多人难以理解,借此次采访机会,江波老人用他诙谐幽默的话语,向记者道出了很多非常值得借鉴的企业管理经。
记者:凡是接触过您的人,都说您是一个个性率真的人,您的率真个性肯定在工作上有所体现,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事?
江波:我14岁踏入了社会。19岁参加革命。在社会上摸爬滚打60余载。在解放前,我是个学徒出身,观察了资本家们和他们的管理人员是怎样在做生意的,也看到了那个社会弱肉强食的情况。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,也尝到了在那个社会处事、做事之不易。但是由于生性和受家庭父辈的影响,从没有改变我刚直不阿的性格。自参加革命以来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,所从事的工商管理,财政税收及支援战争,基本上都是属于经济工作。全国解放后,我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远洋航运。直到1983年到了招商局,才开始接触多种经营。
我处事低调,绝不溜须拍马。凭个人的本事做事。
我讲诚信。一方面搞企业一定要讲诚信,另一方面个人对组织、对同事、对朋友也要讲诚信。招商局是一间百年老店,开放改革,招商局这三个字就成了一块金字招牌。为什么能成为金字招牌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信誉。我们和银行打交道借了钱,到期一定要还。我们和人家联合办企业,我们应尽的义务一定要尽到,决不搞小动作。
记者:您怎样看待“一抓就死,一放就乱”?“放水养鱼”为什么当时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?
江波:以前我们的经济运行总是跳不出“一抓就死,一放就乱”的怪圈。我就经常说怪话:“一放就乱”还是乱一点好,不管怎么说总比“一抓就死”好呀!死了就没有救了。所以我始终觉得搞经济工作一定要开放,要有竞争,不能搞“鸟笼”,把经济关在笼子里头,那是非死不可的。
我主张缰绳政策,就像一匹马给它戴上笼头扯上缰绳,你骑在上面可以让马奔跑,但不要让它离开你的路线不就行了吗。我当时主张的“放水养鱼”就是这样的政策。
1979年10月中旬,中央批准了香港招商局的24字方针:立足港澳、背靠内地、面向海外、多种经营、买卖结合、工商结合。
因此,我提出“放水养鱼”,规定各公司的利润除交管理费外都不上交,留在自己单位发展,各单位只要认为有利的事都可以做,没有行业界限;同时规定300万港元以下的投资,二级公司可以自行决定;300万以上项目要报总部审批。这项改革执行了5年,招商集团的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发展起来了。到1995年,集团企业发展到600余家,总资产达到300亿,净资产达到80亿。
从1989年开始,我们就感到“放水养鱼”虽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,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:其一,因投资300万以下不要报总部,因此大家都争上小项目,忽略了大项目;其二,大家都上同一个项目,分散和浪费了资源;三,投资过滥,子公司、孙公司、重孙公司、甚至重孙公司也有子公司;四,合营公司也比较乱,很难管理,有些合营公司出现了亏损。
所以在1988年提出了“集团多元化,二级企业专业化”原则,提出了所有投资项目一律要经总部批准,收回了300万元以下项目的投资权,同时也提出了整顿公司的要求。
所以要历史的看“放水养鱼”是否正确,在当时提出这个政策没有错,当到了一定时候,我们感到有些问题需要纠正,就停止了“放水养鱼”的政策。不能以1997年的条件和环境来衡量1985年的情况。
记者:您经常讲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?请您举几个招商局转败为胜的例子?
江波:我非常欣赏中国这句成语。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上,特别是组织上给了你一定的岗位和权力时,你一定要“谋”,但“谋”要谨慎,要看准了才能下决心出手。毛主席说打仗“三仗两胜”,这个将军就可以当下去,不能老吃败仗。
搞经济工作,我认为市场是第一位的,市场好了,其他方面差一点,照样赚钱,市场不行,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结果还是亏损。比如说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,就没有多少人事先预测到,结果大祸临头,这就叫“成事在天”。
我在招商局集团工作这么多年,深深感到出手之不易,一出手就成功的事可以说很少,一出手就遇到困难的情况颇多。
比如说,明华的油轮船队、机场免税店、英国保险公司、还有房地产。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看你如何对待他了,如果实力不够那肯定倒霉,如果惊惶失措那也是肯定失败,如果你能挺住,等待时机慢慢想办法,那就有可能有转机。
免税店就是想办法联合才有了起色的,油轮船队就是等了好的时机,结果转败为胜。这转败为胜的例子还很多,如集装箱厂、澳洲中达、华益铝厂、南油酒店等,如果一见市场不好就下马,那肯定要以失败而告终。
还有市场是要培养的,有些项目在上马时就知道,他是个好项目,但要有一个相当艰苦的岁月,要坚持,好好培养就会苦尽甘来。像漳州开发区,苦了十年,如果挺不住下马,那就是失败。现在挺过来了,前景就非常光明。
记者:您怎样看待企业之间的联合与竞争关系?
江波:联合就是为了更好的竞争,要时刻准备着和你的对手及同行进行联合。我参与了银行工作,发现同行内的竞争非常激烈,可以说是各出奇招。但他们之间的联合也是很广泛、很默契的。如银团贷款,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联合。银行工会的有关规定大家都要执行。如利率的厘定,同行拆息也是联合的一部分。保险公司的分保更是这样,没有哪家保险公司敢单独吃下单独的一份保单,这又是一种联合。
我们招商局集团自改革开放以来办了很多合营公司,都是有条件的联合,各有各的优势,才能产生联合。
如7号码头和8号码头与HiT和MTL的合作就是联合,我们明华公司和曹文锦先生在新加坡办了个4万吨级散装船的联营体,这也是联合。
我们还在蛇口工业区办了很多工厂,大部分都是合营的。他们为什么要来蛇口和我们合营,就是因为各自有各自的优势。
甚至企业上市和搞基金都是某种联合。当然在联合的过程中也有甲方让乙方吃掉,乙方转让给了丙方等等的情况。所以联合是有条件的,是会转化的。不懂得竞争固然不是一个好的经营者,不懂得联合照样不是一个好的经营者。
记者:在您领导下组建的招商局船队,从零开始,成长为世界级船东,抒写了怎样一段传奇故事?
江波:我始终认为明华公司之创建与发展,是招商局集团在香港发展最成功的例子,特别是收购了董家的油轮船队,建造了一批新的超级油轮,不仅填补了中国没有大型油轮的历史,并使明华进入了香港大型船公司行列。
招商局在历史上就是搞船舶运输的。可是在全国解放后,香港的招商局不再经营船队,直到1980年明华公司成立。
当时中国的企业兴建都是国家投资,而明华公司从它创建的那一天开始,就是自己经营、自筹资金、自负盈亏、独立核算的。它的货源主要也是依靠自己在市场上揽取。
明华从1979年6000dwt“临江”轮开始,快步成长为世界级船东,可分四个阶段:
第一阶段,从1979年6月集装箱支线船开始,到日本简易老龄船为主期间,是小本经营的小船东。
第二阶段,从1982年有15年长租约的高德/利德轮开始,形势要求明华成为国际上合格的船东,逼使在经营管理的素质上大步改进。
第三阶段,到1988年与董氏合作年代,成为世界级船东之一,更多地与世界顶级油商如EXXON,BP,SHELL,MOBLE打交道,参与国际高档次的运输。1988年3月,国际航运市场复苏,董氏家族的金山公司管理的31艘船及其产权已为银行债权人拥有,急于求售。招商局从董家的债权银行收购25艘油轮和干散货船,共299万dwt,动用资金6.08亿美元,由于这批油轮属70年代蒸汽机老船,故又与董家合作新造3艘超级油轮以替代老油轮,动用资金391.3亿日元。
第四阶段,从1992年11月董氏全部退出后,明华独自承担新造19艘油轮和干货轮的经营责任,成为有份量的世界独立船东,95%的货源来自海外。
明华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能达到世界级档次,来之不易,这是历史的机遇,也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!【海运网记者:谢丽娜】
本文为中国国际海运网独家采访,以任何形式转载须事先与中国国际海运网联系!